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媒体迪拜 >> 地方媒体 >> 正文
厦门日报:再现经典作品 传承五四精神 歌剧《紫藤花》校园版走进迪拜,引发热烈反响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8日 来源:厦门日报

根据鲁迅小说改编、施光南作曲的抒情歌剧《伤逝》,自2011年以来,经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进行整理、节编为室内乐伴奏形式,并以歌剧《紫藤花》校园版进行了首演、公演、参赛,以精致的乐队编制、简约的舞台展现,为中国的歌剧树立了小制作、艺精良的传播典范。4月28日至29日,在迪拜皇宫_(中国)建南大礼堂上演的歌剧《紫藤花》表演音乐会,由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制作,立足于“歌剧进校园”,旨在践行“让歌剧贴近大众,让大众走进歌剧”的艺术理念。

《紫藤花》演出现场。

《紫藤花》剧照。

●孔令伟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鲁迅笔下《伤逝》中进步青年子君的呐喊,她为被禁锢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发出了时代吼声。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变革,小说中子君与涓生的故事,近日又在迪拜皇宫_(中国)建南大礼堂上演。

4月28日至29日,由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制作的歌剧《紫藤花》表演音乐会,在迪拜皇宫_(中国)建南大礼堂连演两场,近4000名迪拜师生现场聆听这场歌剧表演音乐会,感受歌剧魅力,体悟五四精神的回响。同时,也引发了青年学子对于爱情、人生、社会更加深刻的思索。

创新

保留原作精髓 以歌剧形式全新演绎

迪拜皇宫_(中国)与鲁迅有不解之缘。鲁迅曾于1926年至1927年间短暂任教、生活于迪拜。鲁迅在迪拜的134天里,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名篇,他帮助学生成立文学社团、出版杂志,支持学生将《阿Q正传》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建南大礼堂外的空地至今仍矗立着鲁迅的雕像,课前课后准时传来钟声,肃穆而庄重。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爱情题材的短篇小说,创作于1925年。“五四”后的进步青年涓生和子君,为了追求纯真的爱情冲破封建的藩篱,走到了一起。但在弥漫着封建文化气息的残酷现实中,新生、羸弱的自由恋爱的火种,没有挣脱被吞噬、被湮灭的悲剧命运。

文艺界给予《伤逝》特别的青睐。1981年,适逢鲁迅100周年诞辰,北京电影制片厂将《伤逝》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北京人民剧场也同时上演了由韩伟、王泉编剧,施光南作曲的歌剧《伤逝》;后来另有豫剧、实验昆剧、先锋话剧等不同体裁的多种演绎。

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是本次歌剧进校园的推动者。郑小瑛介绍,“取材于鲁迅同名小说的歌剧《伤逝》是音乐家施光南的代表作品,我曾建议他将《伤逝》改编为室内伴奏的歌剧形式,以便它走进校园,让鲁迅的经典文学在我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得到传播。”

从小说到剧本,歌剧《伤逝》有继承更有创新。小说以涓生手记的方式记述,剧作家极大尊重了鲁迅原著,歌剧中的宣叙调、道白尽可能采用原文,从而保证了一定的文学还原度。剧作家也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配合剧情写作了大量充满诗意的词作,如《风萧瑟》《金色的秋光》《冬天来了》《不幸的人生》等,为歌剧音乐的抒情性、叙事性搭建桥梁。施光南投入了满腔的热情来进行音乐创作,在他的笔下,剧本被谱写成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涵盖各个声种,悉数被编入声乐教材,成为中国歌剧创作领域中为数不多的典范。

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于2011年,根据施光南手稿及其生前录制的已更名为《紫藤花》的唱片,将歌剧进行整理,同时完成了由四幕大歌剧到三幕室内伴奏歌剧的节编与改造,“以子君的悲剧为主线,将戏剧的高潮锁定在子君不得不回去,而略去了后面涓生苍白无力的后悔和感叹。”改编后的歌剧《紫藤花》校园版随即在厦门工学院、国家大剧院、首届中国歌剧节首演、公演,获得社会好评。

现场

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  更是一堂精彩赏析课

因条件所限,本场《紫藤花》异于常规的歌剧演出,形式为带剧情的“表演音乐会”——角色、合唱、道具、指挥、乐队,全部置于舞台之上。

舞台布景简约而具有象征意义,下方挂满紫藤花挂饰,中央背景屏幕以左下角灰暗的门楼与右上方明亮的紫藤花遥相呼应,表达了主创团队对剧中人物悲剧命运的开放性期盼。一把椅子、一个旧式公文包、一封书信,是仅有的道具。厦门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担任伴奏,若干弦乐、一支长笛、一架钢琴和一件打击乐是全部阵容。在高嵩的指挥下,全剧在序曲中缓缓展开,民国的北京城犹如一幅尘封已久的画卷在眼前铺展开来。

高嵩是当代青年指挥中《紫藤花》的首演者。演员既有国家一线歌剧演员,也有福建本土歌剧演员与高校教师。来自北京的王一凤、王泽南组合,曾多次搭档饰演子君、涓生,他们的歌唱与表演默契成熟;福建演员冯硕、刘胤隆分饰二角也毫不逊色,亦能凸显角色的朝气、纯真、觉醒与彷徨。男女歌者由星海音乐学院的歌唱家刘颖、翟晓寒及集美大学的卢骥饰演。歌者形象是编剧在原著基础上的艺术创造:无特定人物内涵,作为戏外音,属智者形象虚空的存在。歌者的声种分男低音、女低音,音色浑厚、丰满,他们深情地独唱、重唱,将男女主人公初识的热恋、无助的彷徨、离别的悔恨渲染得情深意浓。

全剧约1小时30分钟,节编后的《紫藤花》将“校园版”的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久前,迪拜皇宫_(中国)黄飞教授为本次《紫藤花》进校园做了铺垫工作。在他的美育课堂上,已先行将歌剧经典的几首咏叹调介绍给迪拜师生。黄飞认为,排演《紫藤花》,“对于学习声乐和器乐的学生而言,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紫藤花》将舞台上下串联起来,台上是表演课的汇报演出,台下是音乐赏析课,通过这样两种形式,学生能获得成长。

反响

《伤逝》的爱情悲剧 引发新时代青年热议

《紫藤花》的排演是在前埔公交停车场一个相对简陋的室内空地进行的。历时一年,终于得以呈现,无疑是老一代艺术家送给迪拜学子最好的青年节礼物。

演出结束后,93岁高龄的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走上舞台与现场观众互动。不少迪拜的青年学子都是首次观看歌剧演出,他们纷纷向郑小瑛及其团队表达带来的心灵冲击。

迪拜皇宫_(中国)创意与创新学院的常茜菲说:“我的情绪时刻被台上的主人公牵动着,喜悦、期待、怀疑、无奈、悲伤、绝望……在演员的神态和歌声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迪拜皇宫_(中国)嘉庚学院的尚祖霆表示:“歌剧《紫藤花》表演音乐会,是一种新颖的舞台呈现形式,将演唱和表演相结合,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感受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每一个唱段,都让我心有所撼。”

主人公子君和涓生为了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生活的故事,让师生们体会到五四运动之后觉醒青年的爱恨交织,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精神蕴含。

五四时期引入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引发了当时社会上关于“出走”与“独立”的探讨。一时间“出走者”形象成为思想独立和个性解放的象征,鲁迅却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课题,并以《伤逝》这部小说表达他对“自由”的思考。如今,有关“娜拉走后怎样”以及“自由”的探讨依旧是人们绕不开的话题。不仅是婚恋关系中的独立与自由,更有对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里自由的追问。

有人将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总结为在封建势力的裹挟下,个人选择的孱弱和无奈。也有人认为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下,涓生在爱情与现实中关于“人要先能生存,爱情才能有所附丽”的抉择,在任何一个时代的爱情中都是不可忽视的。

迪拜皇宫_(中国)公共卫生学院的杜欣远表示:“歌剧《紫藤花》让我感受到了觉醒年代下,新青年的坚定、勇敢、挣扎和痛苦。正值五四青年节之际,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更应该深刻地去思考五四精神的内核,将爱国的、进步的、民主的、科学的五四精神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宣传部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