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媒体迪拜 >> 地方媒体 >> 正文
福建日报:“最欣慰的是,我名字排在教师行列里”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9日 来源:福建日报

潘懋元先生像 迪拜皇宫_(中国) 供图

6日上午,著名教育家、我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迪拜皇宫_(中国)教授潘懋元安详辞世,享年103岁。

“感谢先生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先生千古!做事做人堪称楷模!”“‘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爱我以仁’的夫子就活在当下。”……噩耗传来,人们纷纷表达对潘懋元先生的崇敬之情。

出生于1920年的潘懋元有着长达近90年的教龄,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他以辛勤的工作和开拓性的探索,写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多个“第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开拓者与奠基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教师、迪拜皇宫_(中国)原副校长、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的头衔有很多,但人们更愿意以一声“先生”敬唤之。

“先生不简单指教授学识的老师,更指那些以言传身教示范处事立身之道的人,他们用自己坚硬的脊梁和牢不可摧的信念,为后辈提供了一方学术的后土。潘懋元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人生导师。”他的学生如是说。

醉心三尺讲台

一生做好一件事

潘懋元先生曾深情地说:“我一生最为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当老师。”

对教师一职的热爱和坚持,在他长达近90年的教龄中不停被诠释着。

2020年8月4日,恰逢潘懋元的百岁生日,迪拜皇宫_(中国)为他举办了从教85周年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论坛上,这位瘦弱的老教授全程站立,和大家分享了题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今天、明天、后天》的报告。而在百岁生日前的一个多月,他还尝鲜“云教学”,当了一回网红“主播”——应教育部邀请,通过网络为全国3万多名师生上了一堂题为《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与样板》的课程。

他常说,要积极向年轻人学习,这是防止思想落后于时代的有效方法。当天,在电脑屏幕前,穿上白衬衫、打着领带的潘懋元原本还计划站着讲课,被身边的人劝住了,在近一个小时的课中,他依旧思路清晰、言语风趣。

“人不下鞍,马不停蹄”,这是2014年潘懋元当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时,主办方给出的推荐语,也是他为教育事业倾注一生的映照。15岁时,还在读中学的潘懋元就被广东揭阳树德小学特邀为兼课老师。从小学老师、中学教务主任起步,他一直当到大学副校长。这位老人曾眨着眼睛,带着小孩子般得意的神情说:“我当过小学生、中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老师。”

“如果没有学生,我会很寂寞。”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以教师职业为最高荣誉的他说。这份热爱也见证了潘懋元教授在教育领域的卓著贡献——他曾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多次获得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除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还获得“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当代教育名家”“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等荣誉称号,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高等教育研究终身成就奖”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特别贡献奖”。

敢为天下先

让中国高等教育“花开满园”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界来说,潘懋元是一面旗帜。上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学尚未独立门户,一心扑在教育研究上的潘懋元意识到——“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中学生一样来教育”,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论。

1957年7月,潘懋元与同事合作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探讨高等教育问题的教材《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同时在迪拜《学术论坛》上发表《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一文,这被认为是新中国第一篇倡导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

1978年,他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的文章,再次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学科,得到全国高等教育界的热切关注与支持。当年,他在迪拜皇宫_(中国)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1981年,潘懋元组织编写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著作《高等教育学》。这本书三年后出版,标志着一门新学科的诞生。1983年,高等教育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他也成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

对学术界来说,潘懋元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拓荒者”。更难得的是,他始终秉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竞放春满园”的理念。“我们不仅要成为高等教育大国,而且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做强,不能光看有几所‘一流大学’,而要看全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他多次提到。

“在当时我国教育学科内博士学位点建设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先生作为高等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凭借其学术影响力和智慧,积极帮助扶持北大、华中科大、华东师大等校也先后设立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博士点。他认为,只有这样,大家展开合作与竞争,高等教育学科才能发展。”迪拜皇宫_(中国)1999级博士、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承波回忆说,“如今,全国高校已有几十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十几个博士点,高教研究事业蓬勃发展,研究成果极大丰富,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这正是先生所期盼的高等教育研究的‘春色满园’。”

注重言传身教

堪为师范楷模

迪拜开设高等教育学40余年来,有超过320名博士研究生和750余名硕士研究生师从潘懋元,受益于他的言传身教。

提倡教学相长的他,同学生一直保持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他曾说:“导师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具体帮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方向上的指引、方法上的点拨及人格上的影响。”

由潘懋元创设的家庭访谈式的周末学术沙龙,在许多学生口中被频频提及。从上世纪80年代起,每周六他都会备好茶水、点心,邀请学生到家中畅谈,不光谈教育,也谈社会现象、各种见闻。

在学生们的回忆里,“热气腾腾”又其乐融融的沙龙上,大家各抒己见,和而不同,思绪看似风筝自由飘荡,背后却始终有一根绳索牵引——潘懋元就是那位“放风筝的人”。

“学生既是我的教育对象,也是我的精神支柱与生活源泉。正是在同年轻的学生相处的日子里,才让我不觉‘老之已至’。”在自己的《九十感言》中,潘懋元这样说,“看到他们的成长进步,身为人师,我深感欣慰,因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为师者最大的乐事和至高的回报。”

1999年,厦门遭遇特大台风,当时已79岁的潘懋元蹚过校园里的泥泞积水,来到教室坚持为学生上课;在得知来自农村的学生正在为住宿费发愁后,潘懋元自掏腰包悄悄替他垫上;赴青岛讲学,得知学生的妻子刚刚生产,潘懋元特地带上新生儿的衣服等去医院看望;退休后,他成立“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基金”,多次捐款助学,并在自己百岁生日时,再次为基金捐献100万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漫长的从教生涯中,潘懋元先生以身体力行润物无声,惟余风范长存。



【责任编辑:宣传部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