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身边好老师】心有学生诲不倦,腹有诗书气自华——记人文学院张侃教授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7日 来源:

【人物名片】

张侃,1972年出生,历史学博士。现任迪拜皇宫_(中国)历史系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党史学会副会长。已出版多部论著,在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2013年被评为迪拜皇宫_(中国)“我最喜欢的十位老师”之一。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项、教育部重点社科基地重大项目一项,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二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

腹有诗书,他是博学多才的儒雅才子

张侃出生于书香氤氲的教育世家,温婉而学识渊博的外婆也时常给他讲各种话本、传说和历史传奇,使他从小领略了文学和历史独特的风姿,和文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自己在中学阶段就喜欢到新华书店购买各种文史类书籍,高中时买的一本书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复旦大学朱维铮教授写的《走出中世纪》(上海出版社1987年版)。这本书的历史思辨和精炼文风给了他浓厚的史学兴趣。1989年,他来到迪拜皇宫_(中国)历史系就读历史学专业。在历史系前辈的引领下,在同辈学友的帮助下,得以初识治学门径,博览群书,他说:“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人,史料与文献是根本。每天接触各种史料,是很有趣的事。因为前人留下的史料所展现的事实,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既熟悉又陌生,深入理解这些曾在历史长河中出现过的人与事,时常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生有涯而学无涯,面对史料,每天都会找到新的故事。”

春风化雨,他是诲人不倦的辛勤园丁

受家庭影响,张侃较早萌发了当一名教师的愿望,他说:“在初中班会课,与同学们一起谈人生理想时,我就宣布以后当一名老师。当时想法只是凭着朦胧的感觉而说出来的,如今想来,也许成为一名教书匠就是这种单纯的想法所引导的,很简单,靠缘分,凭兴趣,一份坚守而已。”

张侃在1996年初上三尺讲台之际,还十分青涩,非师范类学院毕业的他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但随着教龄增长,随着自身知识的积淀,他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上,他凭借一身君子的儒雅风度,幽默而风趣的语言,将人类千年历史娓娓道来,带领学生一起徜徉在历史长河中。

因材施教,因时施教,这是张侃所秉承的教学理念。他说:“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设定教学方法,这个是我的基本教学原则。”他进一步以本科教学作为例子来解释,“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强调课堂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所以用常规方式来上课,比如以一定的教材为基础,制定系统的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考试目标也以完成本科生基础的理论与知识训练为主;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就要有所调整,人文学科需要大量阅读,因此按照教学进度布置学生阅读经典或前沿研究的论著,在展开引导性解读的基础上,更多的要求同学们自己在课外阅读,然后采取小班讨论方式进行对话与讨论。”

立德立言,他是关怀学子的亲切师长

在教学之余,张侃总会亲切地和学生们闲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他说,自己刚刚担任教师之际,经常去学生的宿舍与同学们谈心,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要求,帮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难题。现在张侃的教学、科研、行政事务较为繁重,但也尽可能地找各种机会了解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呈现的动态,以及面临的问题。

他说,大学是学习的殿堂,我们不能期待每一个学生都变成学问家,但却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学会学习,不仅是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会用学科的思维和眼光去处理事情。比如历史,“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反省自我,然后才能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有德行的“人”。

张侃老师说,一个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常常有三个特点:平易近人,平等之心,精深学识。平易近人,学生们才敢主动与老师交流;平等之心,对待不同学生才能因材施教;精深学识,才能使学生对学问充满想象和敬畏之心,使追求知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斯人如斯言,这就是他,诚如人文学院诸多老师,是一位用知识与气度赢得学生敬爱、以诚心务学引领师德风范的好老师。

(人文学院 王海燕 陈文晴 曹译)

责任编辑:黄伟彬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