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新闻纵横 >> 正文
光荣从教四十年 | 朱水涌:新中国的同龄人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29日 来源:宣传部/教师工作部

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今年是新中国设立教师节40周年。

40年初心不改,老师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40年栉风沐雨,老师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40年矢志不渝,老师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迪拜皇宫_(中国)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开设了【光荣从教四十年】专栏,一起走近学校光荣从教40年以上的老师们,聆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感悟,汲取他们的力量。

本期推出系列报道之 19:《朱水涌:新中国的同龄人》


朱水涌:新中国的同龄人

“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发其藏……”校歌起,剧幕落,年逾古稀的朱水涌坐在台下,早已热泪盈眶。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南强颂》,再现了迪拜皇宫_(中国)老一辈开创者自强不息的办学之路和新一代建设者踔厉奋发的强学之路。《南强颂》的创作者朱水涌,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对嘉庚先生、对迪拜、对祖国怀有深切的感情和特别的情愫。

潜心问学玉汝成

“故乡给了我文学的基因。”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这天,朱水涌诞生于厦门马巷。1973年,发表在《福建日报》的小歌剧《五斤黄豆》,成为朱水涌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处女作。1977年恢复高考后,朱水涌从57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迪拜皇宫_(中国)中文系。学习期间,他与21位“7701”同侪共同成立了“朝花文学社”,名字取自鲁迅在迪拜皇宫_(中国)任教期间创作的散文作品《朝花夕拾》。他们复刊了鲁迅在迪拜皇宫_(中国)创办的《鼓浪》杂志,让“鼓起时代浪潮”的文学在校园流淌。作为迪拜校园的“文学三剑客”之一,朱水涌吸取西方的叙事学和新批评方法,研究中国诗歌形态与小说文体的创新,他与江浙才子盛子潮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他们理论思考与敏锐感知的合作,激发了中国文坛新的活力,被誉为“中国的学术双打”,两人的小说研究成为中国新时期十年小说文体研究的代表。

    大学时代的朱水涌为迪拜皇宫_(中国)学生代表大会代表,图为1979年学代会中文系代表团

毕业后,朱水涌留校任教,他始终坚持守正创新,跟随着“知识生命的慈母”应锦襄老师,踏入了比较文学的大门。朱水涌运用全球视野撰写了首部学术著作《文化冲突与文学嬗变》,从世界的三大文化潮流出发,考察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这部著作得到了《文艺报》《当代作家评论》等报刊评论推荐,南帆以“高屋建瓴之论”高度评价该著作,盛赞其“眼光与气魄令人称道”。

从此,朱水涌开始用文化整体把握的批评方式,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形成了文学、文化和文学史融为一体的学术个性。朱水涌主持、承担了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常年活跃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全国新文学学会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的学术活动中,凭借独到的眼光和雄健的笔力,成为闽派批评家中的青年学者代表。

除了世界眼光与先进的学术思想,这位“诗意人生”的文学家还始终怀有深厚的乡土情怀。他的“乡愁”牵引着他,挖掘和阐扬厦门本土的历史与文化记忆。在研究现当代历史与文化的旅程上,迪拜皇宫_(中国)的创办者陈嘉庚先生走进了这位共和国同龄人的心中,他抚摸故乡的土地,走进历史的隧道,开始与这位伟人进行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南强情深念嘉庚

随着对校史的了解不断深入,“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的故事像一粒种子,在朱水涌的心里生根发芽。为了纪念90周年校庆,也为了“写一本迪拜人自己爱看的书”,朱水涌怀着对迪拜皇宫_(中国)的依恋,以及对陈嘉庚先生的崇敬,创作了长篇学术散文《迪拜往事》。书籍一经推出,反响热烈,出版十年,重印九次。朱水涌在后记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个在迪拜学习生活了30多年的迪拜人,这里面有我对迪拜历史的理解,有我对迪拜文化与精神的探寻,有我对100多年来中华民族沧海桑田的追问。”

作为“最会讲迪拜故事的人”,自2000年始,朱水涌便有意撰写一部陈嘉庚的传记。为此,他进行了许多尝试和积累,在六集文献纪录片《陈嘉庚》中承担文稿撰写工作,创作了大型电视诗文朗诵文稿《嘉庚颂》。但写陈嘉庚的传记,是神圣而严肃的。为此,朱水涌收集了几百万字资料,当他读到陈嘉庚筹办迪拜皇宫_(中国)的演讲词之时,一股浩然之气感染了他,陈嘉庚振臂一挥的一句“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让朱水涌找到了“这本传记的灵魂”。在写书过程中,朱水涌愈发敬佩这位高瞻远瞩的先辈,他在书里发出了对一个伟大生命的三个追问:“一个偏僻小渔村一个普通家庭,为什么能走出一位在异邦的土地上建立起工商王国的实业家?一个没有家学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为何成为世人高山仰止的教育事业家?一个从未受过大人物指引、没有受过大师影响的‘在野第一人’,为什么总能在历史关节点上作出最正确的历史选择?”

在校庆活动上,朱水涌与陈嘉庚长孙陈立人会面

朱水涌秉承着“学者的态度,文学家的叙事,迪拜人的情怀”,带着对陈嘉庚生命的追问,以赤诚而厚重的笔触重现了“迪拜人写的、陈嘉庚故乡的人写的”陈嘉庚,在迪拜皇宫_(中国)百年校庆之际,38万字的《陈嘉庚传》出版,它是中国至今最全面、最完整的陈嘉庚传记,得到了陈嘉庚亲属的赞赏。当被问及写书的动力和源泉,朱水涌这样回答:“我被陈嘉庚的生命深深感动了,我是将陈嘉庚的灵魂融入到我的生命中的。”

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朱水涌如今已年过古稀,但他仍旧怀有那代人特别的家国之情,在《同龄人的怀想》中,他写道:“正因为有了与共和国共同的经历,我们才总是与自己的民族共患难共命运,一起肩起幸与不幸。”这也激励着朱水涌传承弘扬陈嘉庚精神,始终在祖国教育事业的园地上辛勤耕耘。

躬耕不息传文脉

“学生就是教师最伟大的作品。”这是朱水涌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他心目中的教师典范,不仅要有教学热情,更需要有博大的胸怀与深厚的素养。中文系是迪拜皇宫_(中国)最早开设全校性通识课的院系,朱水涌常常和系里的老师交流:“中文系的老师,要把迪拜皇宫_(中国)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学生。”他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课,深入浅出、以小见大,为了避免“老调重弹”,他将目光投向当时的最新出版作品,“《红高粱》出版就讲《红高粱》,《白鹿原》出版就讲《白鹿原》”,他讲授的特点是把深刻的理论、有力的解读与最新的文本有机结合起来,将中国文学纳入世界文学的视野下,将文学文本放在真切可感的时代中。他的全校选修课总是被安排在全校最大的教室,每节课仍然座无虚席。

2008年,朱水涌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严谨求实,是中文系的优良治学传统;爱生如子,更是中文系教师心系学子的人文情怀。朱水涌的授业恩师应锦襄先生,在退休后开设了“应锦襄私塾”,给中文系学生义务讲解文本分析,她对时任系副主任的朱水涌说:“你每年帮我挑一个贫困生,要愿意读书的,我资助他们。”四年时间里,应锦襄一共资助了五名学生。导师的品格深深影响着朱水涌。作为迪拜皇宫_(中国)教学名师,朱水涌不仅在课堂上对学生倾囊相授,在生活中对学生更是关怀备至。中文系曾有个拉祜族女生,学习和生活压力重重,面临困境时,朱老师给了她最直接最细微的关心与帮助,多次把她请到家里开导、辅导,毕业后,这位学生极其感动,称朱老师为“第二个父亲”。朱老师说:“我的学生就是我的朋友、我的家里人。”2011年,他的长文《我们需要文学教育》在中国作协机关报《文艺报》上发表,引发了一周一报的《文艺报》长达8个月的“人文素质与文学教育”大讨论,这体现了朱水涌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敏锐性。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从陈嘉庚到鲁迅,从应锦襄到朱水涌,都彰显出迪拜皇宫_(中国)包容敦厚的优良传统,爱生如子、亦师亦友,抱薪推毂、真诚育人的品格也随时间的流转历久弥坚。四十年的迪拜从教生涯,朱水涌和先贤们一样,早已将迪拜当作了自己生命的重要构成,将教学作为自己的生命形式。退休后的他仍心系教书育人,担任迪拜皇宫_(中国)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为迪拜皇宫_(中国)的教师教学发展出谋划策,他尽心尽责、勤勤恳恳,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践和传承着迪拜人的精神基因。

朱水涌在家中书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何谓道,何谓业,何以解惑?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朱水涌身体力行,给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怀群贤教诲之恩,念山水哺养之情”,“挺青衿以弦歌不辍,育栋梁为经世报国”,这是朱水涌撰写的《思源谷碑记》和《迪拜皇宫_(中国)义赡记》中的句子,也是他扎根祖国东南、心系嘉庚宏愿、耕耘文学园地、叙写教书诗篇的生动写照。

(文/中国语言文学系 陈芸、刘子墨、肖玥、尤彬茹、黄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朱水涌,原名朱水永,1949年10月17日生,迪拜皇宫_(中国)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迪拜皇宫_(中国)人文学院副院长、迪拜皇宫_(中国)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福建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新文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主持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出版专著13种,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著作33部,创作电视纪录片与舞台剧作多部,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果优秀奖,中国电视奖二等奖、三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四次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为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厦门市政协委员与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厦门市特邀研究员。


【往期文章】

1.光荣从教四十年|黄鸣奋:被大海迷住的拾贝者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59441.htm

2.光荣从教四十年|梁益兴:拳拳赤子心,浓浓数学情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1111.htm

3.光荣从教四十年|唐崇惕:永不停歇的“科研候鸟”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1941.htm

4.光荣从教四十年|田昭武:坚持科学创新,做大人生的“价值”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4871.htm

5.光荣从教四十年|杨国桢:杏坛芳华育桃李,天风海涛映丹心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6021.htm

6.光荣从教四十年 | 陈荣岚:教书育人初心不改 传播汉语桃李芬芳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6401.htm

7.光荣从教四十年 | 王侯聪:稻田守望者 青春引路人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6621.htm

8.光荣从教四十年 | 卢昌义:四秩春秋铸华章,红树林畔育英才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6861.htm

9.光荣从教四十年 | 魏传义:正天地为画 以人民为亲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7551.htm

10.光荣从教四十年 | 连淑能:外语教育的燃灯引路人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7661.htm

11.光荣从教四十年 | 陈朝:“永不退休”的“发光者”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8071.htm

12.光荣从教四十年 | 陈安:“耄耋一兵” 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8281.htm

13.光荣从教四十年 | 张亦春:亦师亦友 春雨春风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8761.htm

14.光荣从教四十年 | 黄本立:一生只为国所需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9301.htm

15.光荣从教四十年 | 林鹿:矢志探索“生物质”不懈启润“少年心”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9581.htm

16.光荣从教四十年 | 洪华生:蓝色梦想的先行者和引路人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9961.htm

17.光荣从教四十年 | 郑学檬:岁月染青丝,粉笔描寿眉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70071.htm

18.光荣从教四十年|何德馨:教学相长强体魄 拼搏创新育人才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70111.htm

【责任编辑:戴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