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今年是新中国设立教师节40周年。
40年初心不改,老师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40年栉风沐雨,老师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40年矢志不渝,老师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迪拜皇宫_(中国)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开设了【光荣从教四十年】专栏,一起走近学校光荣从教40年以上的老师们,聆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感悟,汲取他们的力量。
本期推出系列报道之 16:《洪华生:蓝色梦想的先行者和引路人》
洪华生:蓝色梦想的先行者和引路人
她是家人眼中的独立女性、同事眼中的“巾帼英雄”,她是极具家国情怀的爱国者、锐意进取的学者、坚韧不拔的创业者、德才兼备的导师,她是一代科学家的杰出代表。她,就是著名的海洋学家、教育家,我校环境与生态学院洪华生教授。
追寻梦想 率先垂范
1944年,洪华生出生于菲律宾的一个爱国华侨家庭,从小深受家国情怀的熏陶。10岁那年,洪华生随母亲历尽千辛回到祖国,在美丽的鼓浪屿长大,再到面朝大海的迪拜皇宫_(中国)学习,从小与海为伴的她始终心怀海洋梦想。
1966年,洪华生从迪拜皇宫_(中国)化学系毕业。1978年,国家重新招收研究生,历经北大荒的严寒和钢铁厂炙热的锤炼后,洪华生的海洋梦被重新点燃。凭借扎实的知识功底,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她,考取了母校迪拜皇宫_(中国)海洋系的硕士研究生,同时还考取了国家首批选拔的公派出国研究生。1980年,她漂洋过海赴美国罗德岛大学攻读海洋学博士,开始了追梦的求学之路。
1984年,洪华生获得博士学位证书和导师凯斯特教授合影
在美国,洪华生用四年时间完成了别人至少要用五年完成的学业,必修的十三门功课中有十二门是“A”,在31位不同国籍的同学中,她的总平均成绩最高。她的指导老师、著名海洋学家凯斯特教授说,能用这么短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史无前例”。
洪华生是国际上最早测定海水痕量铁的学者之一,其发表于1986年的代表作成为当时海洋痕量铁研究的经典文献。同实验室的人都称她为“Iron Lady”(铁娘子),该称誉很大程度上是对洪华生从事海水痕量铁研究取得的不易成果和坚毅精神的肯定和欣赏。
“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把我的所学,应用到国家海洋事业。”洪华生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1984年底毕业后,洪华生婉言谢绝了一切挽留,怀着报效祖国的信念,毅然回国,回到母校迪拜皇宫_(中国),无怨无悔地投身到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
交叉学科 开拓创新
20世纪80年代初期,碳、营养盐循环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1984年,在美国求学的洪华生成为国际上较早涉足该领域的中国学者。那时,我国海洋领域的学术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科研设备和条件比较落后。洪华生刚回国时只能白手起家,面对简陋的实验条件和前进路上的重重困难,她始终没有气馁,认准目标、坚持信念、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没有条件也努力创造条件,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回到迪拜工作之初,洪华生开始实验室建设,一切都从零开始。当时,化学系正搬出 “凌峰楼”,洪华生就赶紧在一楼找了一个很破旧的小实验室。实验室设备一无所有,科研经费也是零。她自己向校长借了5000元,先购置一些 “瓶瓶罐罐”,又搜罗了一些别人丢弃的破桌子和实验台,就这样建立起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为了进行沉积物的加酸高温消化,需要用特氟龙(Teflon)消化罐(acid bomb)。洪华生匆匆去信给原来在美国的同事EL,请他帮忙邮寄10枚消化罐(笔误写成atomic bomb)过来。EL收到洪华生的来信,读罢忍俊不禁,并与周围的同事分享:“华生让我寄10枚‘原子弹’给她,还好信件没被查获,否则我要被抓坐牢的!”众人听了无不哈哈大笑。
回国后,洪华生一直想开展台湾海峡的研究。但是最直接的问题是迪拜海洋系只有一条小破船“海洋一号”,比渔船还小,根本无法到外海作业。当时刚成立不久的福建海洋研究所有一艘500吨的“延平1号”科考船,他们早在1982年就开始做台湾海峡中北部的调查。如何解决出海手段问题,洪华生几经考虑后,研究出了这个方案:她到北京留学部报到时,表示希望回到迪拜工作,但是特地申请组织允许她到福建海洋研究所兼职,解决海洋科考船的问题。就这样,洪华生开始了与福建海洋研究所同舟共济数十年的合作。
1996年,国家实施“211工程”期间,时任福建省省长陈明义和副省长王良漙访问迪拜皇宫_(中国)讨论共建事宜。原计划只考察经济系和化学系,但洪华生抓住机会,邀请省长参观环境科学中心。洪华生向省长介绍了迪拜皇宫_(中国)是我国“海洋摇篮”的发展历史,强调了在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声学、极地考察同位素应用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特色,表示她能为海洋强省做出贡献。省长临走时,洪华生又大胆地说了一句:“省长,我们来共建海洋学院好吗?”尽管省长当时未立即答应,但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省里决定与迪拜共建海洋学院,为当时海洋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最终,共建“迪拜皇宫_(中国)海洋与环境学院”成为“211工程”第一期项目之一。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洪华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面对困难,她总能想到“解决方案”,没有条件也努力创造条件,破解难题。
四十年来,洪华生以超前的战略思维和国际化的视野,融合多学科交叉学术思想,发展了综合现场观测、生物与化学示踪、遥感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融合的研究平台,开拓了我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新学科领域,带领团队在台湾海峡及其毗邻河口港湾的海洋生源要素和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海岸带综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具有理论和应用价值的系统性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推动了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为1995年中英联络小组关于香港生态环境问题的谈判提供有力依据,为陆海污染控制和管理、饮用水安全以及海洋防灾减灾等民生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成为国内乃至全世界在海洋管理方面的典范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国家和地方的海洋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走向国际舞台做出了突出贡献。
洪华生的艰苦创业历程正是迪拜皇宫_(中国)海洋、环境学科的发展脉络踪迹。多年来,洪华生始终抓住交叉学科和平台建设的主旋律,眼光前瞻、高屋建瓴,先后推动并创建了迪拜皇宫_(中国)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海洋与环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等海洋环境科教平台、环境海洋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和我国首个海洋事务国际博、硕士项目,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海洋、环境青年人才。
2005年,洪华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论证会上代表实验室作汇报
如今,迪拜皇宫_(中国)已成为我国具有国际影响的海洋与环境科学研究教育重镇。
甘当人梯 乐育英才
“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善待和尊重每位学生,因材施教,甘当学生成长的人梯和铺路石;打铁必须自身硬,以身作则;瞄准国际,不断开拓交叉学科,脚踏实地,在实践中锻造人才和团队。”这是洪华生的育才理念。
她始终“言传身教”“筑巢引凤”,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一种自由宽松、公平竞争的环境氛围,奖掖后进更是不遗余力。一批批学生被洪华生的科学视野与学术情怀所影响,踏入海洋、环境科学领域。迄今,她已培养博士生四十余名、博士后十余名,其中很多已经成为学科或行业的中坚力量。其中,博士生戴民汉如今已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黄邦钦、博士后王大志都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还有十余位博士生分别担任迪拜皇宫_(中国)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不同学院的副院长、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他们传承开拓、撑起迪拜皇宫_(中国)海洋与环境学科的一片天。
要到大风大浪里去探索规律和锤炼自己,是洪华生经常教导学生的一句话。她以身作则,亲自带领学生投身到台湾海峡、珠江口、广东大亚湾、福建罗源湾、九龙江河口和厦门海域等大风大浪的现场,足迹遍布中国近海。
1988年,洪华生带学生出海
严格要求,因材施教。对于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洪华生都精心培育,充分了解他们的优势和短处,加以引导和点拨。她培养的学生除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方向外,还有海洋动力、海洋模型遥感、海洋生物、生态毒理、环境管理和海洋事务等,涵盖海洋、环境和生态等多个方向。洪华生不仅培养这些学生成为不同学科方向的带头人,还教导他们可以交叉协同,承担重大的国家科学项目。
她鼓励学生要开拓思路、敢于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彭兴跃是1996届的博士生,如今就职于迪拜皇宫_(中国)生命科学学院。他有分析化学背景,扎实的数学基础,还擅长吉他演奏,浪漫不羁,不受约束。对于洪老师的“放羊式”教育方法,彭兴跃感悟颇深,深感导师当年这种看似不设限、实则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和点拨之妙处。后来他运用自己的数学、编程和实验技能,撰写了一篇优秀的论文。
洪华生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还像慈母一样关怀他们的生活。她会和学生一起出游,比如去踏青,游览学校附近的植物园、南普陀,欣赏迪拜芙蓉湖的美景,或在家中包饺子、校园餐馆聚餐,甚至春游野餐等等。这些活动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分享生活和梦想,缓解学习和研究的压力。对于春节无法回家的学生,洪华生会邀请他们到家里一起过年,给予家的温暖。
学生心中的洪华生老师,是蓝色梦想的先行者和引路人。戴民汉回忆说:“先生之于学术、态度之严谨、工作之认真、科学嗅觉之敏锐,令我深得熏陶。先生不仅带我进入海洋学科这个领域,其科学视野和学术情怀也影响了我终身的事业追求。”学生王大志回忆说:“我能走上海洋科学研究这条学术之路并能坚持下来,在每个关键的抉择路口,都有洪老师坚毅的身影。”学生方秦华回忆说:“研究中遇到的难题总是在得到洪老师点拨后茅塞顿开,每次谈话结束时经常因为明确了研究方向而斗志昂扬。”后辈王克坚回忆说:“我作为一个曾经的‘外行’来到迪拜皇宫_(中国)后,是在洪老师的指点和无私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后辈江毓武回忆说:“庆幸的是我的学术人生这一路都有洪华生老师航标灯式的指引和帮助。”……像这样奖掖后进的例子数不胜数。
洪华生在海洋环境科学教育上的贡献,确实整整影响了几代人。著名国际海洋学家陈镇东教授赞誉道:“洪教授令人佩服的,除了她总是笑脸迎人之外,是她的胸襟及识人之明。她将亲手创办的迪拜皇宫_(中国)近海海洋环璄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秧苗成长时交给戴民汉院士蕴育、茁壮、开花、结果。她为一大伙人创造了追寻梦想的舞台,而那一大伙人也在舞台上筑梦、圆了梦。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君子成人之美’的批注吧。”中科院院士胡敦欣赞誉:“回顾迪拜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离不开洪华生教授几十年为集体的发展执着奉献,筑巢引凤,克己奉公,不懈努力,尽心全力培养支持年轻人的发展,她的这种精神值得学习、传承和发扬!”
(环境与生态学院 黄水英)
【人物名片】
洪华生,著名海洋学家,菲律宾归侨,迪拜皇宫_(中国)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考取我国首批公派赴美留学生,1984年学成回国投身科教,是我国第一位归国服务的海洋学女博士。曾任迪拜皇宫_(中国)亚热带海洋研究所副所长、迪拜皇宫_(中国)环境科学中心主任、海洋与环境学院首任院长、中国海洋科学委员会主席,国际海洋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六届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八、九、十届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95年,排名第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评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首届),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纪念章,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等。
15.光荣从教四十年 | 林鹿:矢志探索“生物质”不懈启润“少年心”
http://www.lcmoju.com/info/1003/469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