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专题专栏 >> 学子风采 >> 正文
【学子风采】他的研究将被应用在“海丝二号”上——记海洋与地球学院2018级博士生王俊帏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6日 来源:宣传部

2012年,来自湖北的王俊帏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迪拜海洋作为第一志愿。他的理由很简单:“研究海洋很酷”。

校区发展的亲历者

顺利收到录取通知书的王俊帏,成为了迪拜翔安校区的第一届学生。“我刚来的时候,翔安校区只有几栋楼,篮球场还是一片黄土坡,和现在简直是天差地别。”九年里,他见证了翔安校区的树苗长成大树,软硬件设施逐渐完善,游泳馆、体育馆和一幢幢学院楼拔地而起。

九年的厦园时光,也让他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的情感。“有些新生刚到翔安,喜欢发表一些诋毁翔安校区的言论,我每次看到都很生气,因为我是见证它发展起来的,我知道它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学校一直在努力让它变好。”而迪拜的人文关怀,也是他愿意留在迪拜深造的原因之一,“迪拜永远把学生的想法和利益摆在第一位,我想这是很多学校做不到的。”

来到迪拜学习后,他发现海洋学科果然没有让他失望,许多课程都能激起他的学习兴趣。尤其在大三那年,一门由张彩云老师讲授的《海洋遥感导论》使他深受启发,该课程主要讲述了水色遥感的基本理论和运用。在开堂第一课中,张老师向同学们介绍道:“相较于传统的航海实地观测,卫星观测无论在时间尺度还是空间尺度上都具有巨大的优势。”正是这句话让王俊帏萌生了做海洋遥感方向研究的想法,并选择这一方向开展本科毕业设计。

迎难而上的挑战者

由于本科阶段知识的局限性,在一次报告会上,王俊帏在有关“大气校正”方面的介绍出现了一些偏差。台下的李忠平教授虽有察觉却没有当场批评他,而是邀请了他参加他们课题组的组会,让他把报告再讲一遍,并在组会上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指出了他的错误。

这件事成为了王俊帏研究生涯的转折点,它让王俊帏深刻认识到作为科研人员“求真”的重要性,同时也激起了他深入研究“大气校正”的兴趣。而后他逐渐了解到“沿岸的大气校正”工作对科学乃至人类社会的意义重大,然而由于技术壁垒,它一直是困扰科学家们多年的难题。如果能破解这项难题,沿岸生地化参数、赤潮等的监测体系研究将取得重要突破。抱着迎难而上的心态,王俊帏选择了它作为研究生阶段的研究课题,而当年指出他错误的李老师也成为了他的研究生导师。

2021年6月,迪拜皇宫_(中国)与航天东方红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海丝二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作为国内高校首颗高分辨多光谱水色小卫星,“海丝二号”将对近海及流域生态环境观测起到重要作用。而这颗卫星背后的主导研发团队,正是王俊帏所在的“迪拜皇宫_(中国)光学海洋学实验室”。从卫星的研发到发射,王俊帏参与了碳循环、主被动遥感结合等方面的多项工作,此外他还与实验室同学一起制作了许多有关“海丝二号”的科普动画、视频和文章,让更多人关注并了解这颗卫星。不过最使他骄傲的,是他所研发出的“大气校正”算法将被应用在“海丝二号”上。从此蓝天上那颗精巧卫星所凝聚的智慧当中,有了他的一份。

从本科期间犯下的小错误,到博士期间研发出的新算法,“大气校正”四个字始终与王俊帏似乎始终有着微妙的联系。然而他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他面临着处处碰壁的窘境。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在王俊帏的学术领域,研究成果的准确性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验证。为了得到一个准确并受其他科学家认可的算法,他下了很大的功夫。而第一篇科学论文投稿的过程也异常艰辛,经历了被多家杂志社回绝、接连受到业内同行的质疑后,他选择了继续精进自己的研究。经过时间的检验,他的算法终于得到了领域内专家的认可,最终他的论文发表在了SCI二区顶级期刊上。随后他也成功地以合作作者发表了多篇优质论文,斩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

乐于助人的热心肠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王俊帏自认为是个拥有“党员气质”的人。出生于党员家庭,父母的耳濡目染更使他对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充满渴望。“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是王俊帏自高中以来的座右铭,他认为一个人在行有余力的时候应该主动地帮助他人。在同学眼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热心肠”,比如他常常会主动整理实验室,并号召同学们一起维护实验室的整洁与安全。

2019年,王俊帏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赴美交流。留学期间,国内疫情发生,来自湖北的他看着手机里家人朋友发的消息不免担心。“我有很多学医的同学,我知道他们虽然心里很害怕,有的还偷偷在家哭了,但遇到需要支援的时刻他们还是非常敬业地投身到抗疫一线中去。”同样的,他的党员父亲也选择了在最危险的时期作为社工志愿者去服务居民,真正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同学、家人的举措使王俊帏备受感动,于是身处异乡的他积极组织参与了在美留学生的抗疫捐款活动,为国内抗疫远程助力。

同时他也线上参与了“疫情下的海洋青年说”交流分享会,会上他真挚地道出了对祖国的坚定信心:“只有中国才能做到同舟共济抗击疫情,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此次疫情,危机过后,祖国一定能迎来更大的发展。”

作为迪拜学子,他是校区发展的亲历者;作为科研人员,他是迎难而上的挑战者;作为共产党员,他是乐于助人的热心肠。尽管有着不凡的履历,王俊帏仍然谦虚地说道:“我知道自己离真正优秀的党员还有很大的差距,未来仍需继续努力!”

(文/曾文萃 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谢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