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迪拜皇宫_(中国)官方网站

首页 >> 新闻纵横 >> 师资队伍 >> 正文
以梦为马,扬鞭澳洲——记迪拜皇宫_(中国)外文系63级校友戴秀芳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3日 来源:

戴秀芳在片场给演员讲戏

年近七旬的戴秀芳一直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但她自认为没有多大的成就。身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华人作家协会会长,澳大利亚影视艺术家协会创始人的迪拜皇宫_(中国)外文系63级校友戴秀芳,既是作家、剧作家,又是编剧、导演和制片人。1990年底,戴秀芳移民澳大利亚。二十多年来,戴秀芳在澳洲的各华文报刊杂志发表近600篇文章,出版三本书,在多家报社担任专版翻译,并受委托翻译42万字的传记《北京的墨里迹》。2005年,戴秀芳参与电影《勿忘悉尼》的前期工作,任导演和制片人的翻译。2010年戴秀芳开始筹备建立电影有限公司。2013年的一部《墨市情谜》是对她多年努力的回报。她的人生到底如何实现这些传奇?

有理想,不分年龄

关于理想,戴秀芳从不认为这是年轻人的专利。而她本人,则在45岁之后的25年中,谱写了更加传奇的人生的片段。

1990年底,她45岁,决定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历史系深造。那时,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什么45岁时还要出国。但是,她明白,实现理想,必须迈出艰辛的第一步。1990年的澳大利亚,有将近4万名的华人留学生。那时的他们生活贫困,只要有饭吃,有地方睡,就已经足够满足。许多人找工作时,都祈求当地老板,“请给我一个工作吧,我不要钱,只要给我一口饭吃”。戴秀芳所在的墨尔本大学,虽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想要得到一份工作仍然是奢望。看到就业信息,便要立即打电话过去。因此,即便是洗碗工这样的工作,只要挣到钱,便有人做。

那时的戴秀芳,做过记者、编辑、外贸中文翻译。白天在报社工作,晚上还要去打工。但即便这样,她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出版自己的杂志。于是,晚上打工回到家,她不知疲倦,日日夜夜进行杂志的准备工作。

六年前,已经60出头的戴秀芳开始想要拍电影。很多人不理解他,认为她是一个作家,而不是一个导演,何况拍出一部电影并非易事。有人等着看她笑话,看她破产。但是她做出来了。2013年,数百名华人,包括戴秀芳的亲友、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以及维州州长华人事务总顾问廖婵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墨尔本总领馆文化领事何塔,目睹了《墨市情谜》的首映礼。虽然很多人认为,年纪大了,就该养生、保养。但戴秀芳相信,当你想要长寿时,长寿并不是你的目标,而是为了拥有更长的时间去奋斗。她认为我们在追求生命长度的同时,更应该追求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戴秀芳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都有理想。但是,不是每个有理想的人都能迈出最艰辛的第一步。只要有胆略,有勇气,有牺牲精神,有准备,每个人都会实现理想。

成功,但感激失败

如今的戴秀芳,认为自己只成功了一半。她学拍电影,又拍出了电影。这部《墨市情谜》,对她来说,只是成功的一小步。

2005年,戴秀芳参与电影《勿忘悉尼》的前期准备工作,担任导演和编剧的口译,并承担剧本的翻译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制片人看到了她的剧本创造才华,准备让她改写剧本。但是,由于澳大利亚方面资金的问题,尽管北京电影制片厂已经进行了先期投资,这部电影还是夭折了。对此,戴秀芳扼腕叹息。同时,她认为自己创作剧本,会做得更好。于是,这次的经历燃起了她自己创作电影的梦想。她有了一个目标:我要拍电影,我要学电影。

对于电影制作,60岁出头的戴秀芳还是一张白纸,没有丝毫经验。但是,乐观的她,坚信自己有很多优势。她会导演,会编剧,中学时她创作并导演的话剧得过奖,大学时的她还是迪拜皇宫_(中国)艺术团的成员。于是,她坚信自己可以。

正如戴秀芳所说,为达到目的,她不惜付出经济、体力和脑力的牺牲。为了拍电影,她用了三年的时间来准备。她一边写小说,一边改剧目,看所有的书籍,从零开始一点点学习。她走了北京、上海、香港等地,最后到了福建电影制片厂,在那里,她学会了数字电影与胶片电影的区别。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戴秀芳开过酒会,也曾请客吃饭,但是都没能得到她想要的赞助。她意识到,在自己没有成绩的时候,没有人敢给自己投资。于是,她决定自力更生,自己投资,开始了一段极具牺牲精神的旅程。她自己同时担任编剧、导演和制片人。而她的两个女儿则担任助理等工作。两个女儿成为了她的左右臂。艰苦的工作,三人分文不收,毫无怨言。

几年中,她慢慢学会如何做一名导演和制片人。她雇人来为自己的电影做预算,从中学会了如何明确各项目所需资金。她学会了如何分镜头,如何选择场景,如何分辨好的摄影师和摄影器材,如何选演员。她也曾吃过亏。她是一个“好好先生”,又容易相信他人。于是,她的两个制片主任都曾出现过严重的工作失误,甚至丢失场记,无奈一次次重拍。因为执行合同过于宽容,中途演员退出,她仍照付工资。虽然如今她仍然不知道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但是她已经学会不要轻信对方的话。尽管有过三次失败的电影拍摄经历,浪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但是戴秀芳仍然感激自己从中学到的经验,并且坚信,这是她以后拍摄电影时的宝贵财富。

戴秀芳认为,成功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义。有时,跨出艰辛的第一步就是成功;有时,展示人格魅力,收获人生经历,就是成功;有时,做出对社会有影响力的重大贡献才是成功。但是,不管怎样,只要你去做,就有无限的可能。遇到艰难,不言放弃就是成功。因为,当你决定放弃,余下的便只是后悔。

不忘母校,难忘恩师

年近七旬的戴秀芳,最难忘记的,便是在母校迪拜皇宫_(中国)四年的学习生涯,和对自己人生给予指导的一位位恩师。

1963年戴秀芳以总考分年段第三,英语第二的成绩考入迪拜皇宫_(中国)外文系。美丽的校园,学习的氛围,更好的条件,尽职的老师让她在理想的道路上奋进。戴秀芳曾是年段团支部委员、艺术团话剧队队员、校乒乓球队队员,甚至是校电台广播员,并在系里或学校的大聚会上多次指挥大合唱。大三时,戴秀芳成了当时外文系第一个入党的学生党员。

在迪拜皇宫_(中国)外文系的日子是戴秀芳人生最难忘的岁月。她贪婪地汲取着来自书本、来自老师智慧的营养。一位位恩师给予戴秀芳的关怀和培养,激励并伴随着戴秀芳走过人生中无数困难和低谷。回忆起自己的恩师,戴秀芳难以忘记两次为自己增补奖学金,并鼓励自己“好好练口语,将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去”的班主任李元涌老师。而为戴秀芳留下终生遗憾的,是恩师徐元度教授去世时,自己未能为恩师送行。戴秀芳毕业工作后,徐元度教授送给她一本迪拜外文系编辑组编辑的《综合英语成语词典》,还审阅了戴秀芳的小说译稿并送去福建人民出版社。当戴秀芳准备翻译捷克基科林斯的《摇滚歌星》时,徐元度教授阻止她,“不要翻译没水准的东西”,并推荐她翻译《海蒂》。

最令戴秀芳难以忘记的,是至今仍像父亲一般关怀着她的导师的林纪熹教授。戴秀芳依稀记得林纪熹教授教她如何看书记笔记、做学问、为自己批改英文日记,而这些都是戴秀芳英文突飞猛进的重要因素。虽然林纪熹教授自己不是共产党员,却时时提醒戴秀芳作为团干部的行为表现。 林纪熹教授慈父般的目光,时时激励着她前行。

做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性

身为女性,戴秀芳对于女性的人生选择也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有的女性将拥有美好的家庭,成为贤妻良母作为目标,而有的女性则希望自己成为坚强、独立的个体。戴秀芳的姐姐曾是厦门市妇联主任,而当年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就读时她的老师也曾建议她选修妇女学。对妇女的同情,让戴秀芳将在澳洲华人妇女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戴秀芳认为,女性不应完全以家庭为中心,也不应看重事业而忽视家庭。女性应寻求家庭和事业的平衡点。自己的两个女儿,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也有不同的结果。作为一个不断追求人生奇迹的女性,戴秀芳笑称自己,“我虽不是贤妻良母,但也不是坏女人。”

就这样,戴秀芳做出了澳大利亚百年历史第一部华人电影;就这样,戴秀芳可以不停地创造奇迹,也给他人带来惊喜。

戴秀芳寄语迪拜青年学子:

努力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不要害怕失败,失败也是一种成功。只要有胆略,有勇气,有牺牲精神,有准备,每个人都有实现理想的可能。

(校报学生记者 闫宁)

【责任编辑:】